9月4日,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。
澎湃新闻会上提问:在全国科普月等全国性科普活动中,教育部一直积极参与,能否介绍一下教育部一直以来采取哪些举措开展科普活动,助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?
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会上表示,科技创新、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,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,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核心,立足教育系统优势,多方发力推动科普工作走深走实,助力全民科学素质能力提升。教育部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:
一是创新科普宣讲方式,让科学精神“入万家”。教育部充分发挥高校科学家的汇聚优势,让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通过教育阵地传递至社会各界。2008年以来,持续举办了《开学第一课》,邀请了李德仁、钟南山、薛其坤等院士专家,以及高校的科技工作者担任主讲,结合实景课堂、数字化场景再现等丰富多样的形式,既为广大青少年搭建了了解科学家、接触科学知识的科普平台,也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科普知识,将科学精神辐射到千家万户。
周大旺介绍,我们联合打造了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“天宫课堂”,自2021年来连续授课四期,第一课由身处空间站的“太空教师”翟志刚、王亚平等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精彩的太空科普课,共邀请了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,在一代人心中播下了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。
二是建强科普载体平台,让科普资源“可触达”。教育部以建强科普载体平台为核心,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筑牢科普根基。线下开放实体科普资源,推动高校科研设施平台和科普场馆向社会开放,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,每年平均向社会公众开放20天以上,高校200余个科普平台被中国科协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。线上汇聚优质科普资源,升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,上线了海洋、航天等科学公开课,汇聚了千余门课程资源,联合领军企业邀请最前沿、最有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打造了AI精品通识课,让科普资源触手可及。
三是服务经济产业发展,让科普活动“见实效”。教育部积极发挥高校在师资、场地、科普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,积极参与了各类社会服务,助力培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。
周大旺指出,过去一年,教育部布局建设了江苏、粤港澳大湾区、北京3个面向全国的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,服务生物医药、信息通信、先进材料、智能出行、高端科学仪器、人工智能、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产业发展,助力提升师生的科技创新创造能力。同时,教育部充分发挥涉农大学优势,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科技小院模式,目前已经登记注册了5000余个科技小院,提供了“零距离、零时差、零门槛、零费用”的服务农业产业新模式,全国累计服务农民超过2000余万次。
周大旺明确,接下来,教育部将立足教育、科技、人才“三位一体”统筹推进的战略高度,深挖教育系统优势,持续推出更多科普优质资源和特色项目,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,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科普活动如何助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?教育部答澎湃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