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hyde0223 2025-08-22 装修奥秘 1 次浏览 0个评论

仲夏时节,当长江中下游平原在烈日炙烤下热浪翻滚,人们便会循着千百年来的默契,将目光投向云雾缭绕、清凉宜人的庐山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《水墨庐山》。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,均由庐山市委宣传部提供

傍晚,夜色悄然漫过山脊,庐山牯岭镇归于宁静。

我坐在庐山恋电影院,老式胶片特有的气息唤起了童年的记忆。银幕上,周筠和耿桦青春洋溢,在熟悉的云雾、松涛与青石阶间奔跑欢笑。尽管如今听来,部分台词已略显生硬,但电影中洋溢的人间温情、理想光芒与自由气息,依旧令人动容。

观影过程中,我特别留意身边观众的反应。前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望着镜头中三四十年前的牯岭街景,手指在扶手上无意识地轻敲;侧前方有位退休阿姨,不时放声大笑,偶尔也悄悄拭去眼角的泪光,或许电影唤起了她青春的回忆;后排一对年轻情侣中,女孩依偎在男友身旁,低声询问庐山某个尚未踏足的知名景点,言语中既有好奇,也交织着对父辈经历的想象。

最奇妙的是,每当电影中熟悉的标志性场景或经典台词出现时,全场便泛起一种心照不宣的微小涟漪:有人会心一笑,有人低声讨论,甚至我听见几声轻柔的、近乎无意识的哼唱声。

那一刻,《庐山恋》已不再只是电影,它仿佛成了一座连接不同时代情感的桥梁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庐山恋电影院。

记得散场时已是晚上九点,山顶早已凉爽宜人。古老的牯岭街,餐厅、咖啡馆与商铺依旧热闹。透过街灯的光亮,隐约可见层峦叠嶂的山谷间云雾缭绕。刚从银幕中走出,便置身于庐山的真实“仙气”之中,一时竟生出莫名的感动。

这或许是庐山独有的情绪价值。它早已超越了地质构造的范畴,成为一种文化坐标与精神象征,不断吸引着慕名而来的人们。

据当地官方数据显示,自7月以来,庐山凭借其清凉气候吸引了大量游客,暑期客流量已突破300万人次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牯岭街夜色。

我原以为来庐山的游客多为中老年旅行团,实际却发现,年轻人占了大多数。

我曾看到一位来自河北的年轻游客李陶在社交平台上写道:“这个小众的避暑胜地已经藏不住了。”

这或许只有对庐山了解尚浅的年轻人,才敢如此评价。

事实上,作为在中国政治与文化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的名山,庐山无论如何也算不上“小众”。但它确实需要被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重新认识、重新发现。

云端小镇的烟火人间

清晨推开窗户,白练般的云雾温柔地漫过窗棂,填满山谷,将错落的红顶别墅与苍翠松林托举成漂浮的岛屿,恍若置身蓬莱仙境。

作为一名初抵此地的旅人,我完全被眼前变幻莫测的云海震慑了。沁凉的山风裹挟着湿润水汽扑面而来。

只有亲身目睹过如此景象的人,才能真正理解,为何这座海拔一千多米的云端小镇,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避暑胜地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庐山云海。

庐山知名民宿主理人叮当告诉我,暑期一到,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,短则逗留数日,长则居住数月,旅馆和短期公寓皆一房难求。

叮当本名程作源,此前曾在一家全国知名企业担任业务主管。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他身心俱疲。他仍记得第一次来到庐山时,完全被壮阔的景色与浓郁的生活气息所震撼——这正是他理想中“大隐于市”的生活写照。

2013年,他决定辞去工作,与妻子在庐山牯岭镇租下别墅,开设了最早的一批高端民宿。

彼时,高端民宿在庐山尚属少见。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与独特设计风格,他的民宿事业迅速发展、风生水起。

如今,他与妻子共同打理着“云上山纪”与“云上归墅”两家民宿。在旁人眼中,他们已过上了“向往的生活”——每天望着庐山的云海与松涛,在民宿院落中品茶、喝咖啡、听音乐、阅读,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客人交流。

叮当却说,这只是他柴米油盐之上的一层生活日常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叮当受访时的个人照。楚狂生 摄

上午,太阳升起,驱散薄雾,庐山的神秘面纱悄然滑落,一个更为鲜活、独具烟火气的真实庐山温柔地撞入眼帘。此刻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险峻的山峰与绝壁,更是牯岭镇那蜿蜒起伏的街巷、熙攘喧闹的市集,以及寻常人家的柴米油盐。

这里已是一个悠闲的云中小镇:KFC、星巴克、古茗、瑞幸、蜜雪冰城、西餐厅、土菜馆与烧烤店一应俱全,城市的生活场景在这里应有尽有。可以说,庐山既是一座山,也是一座城。

我国名山大川的文化形态,通常体现为三重维度:自然崇拜的神圣空间、隐逸修心的精神家园,以及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。五岳象征天地秩序,承载着帝王封禅的政治隐喻;终南山、峨眉山等则成为佛道修行者的秘境;黄山云雾、漓江山水则被文人墨客反复吟咏,凝结为诗画中的审美符号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如琴湖风景。

相较之下,庐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多重文化身份的激烈碰撞与迅速转换:朱熹在此复兴白鹿洞书院,奠定理学圣地;而19世纪末,西方传教士也在此建造避暑别墅群,西式建筑突兀地嵌入东方山水,形成文化地理上的奇异叠层。它亦是政治风云的临时舞台——民国时期,这里曾是“夏都”,抗日宣言在此发表,冷战时期更成为外交密谈场所;它还是文化碰撞的实验场——西方人在此建教堂、学校、医院,赛珍珠在此写下《大地》,徐志摩、胡适等人也曾在此创作、座谈与讲学。

多元文明在此交汇,使云雾缭绕的庐山,成为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微缩“盆景”。

当中国传统名山仍在延续与传递古典精神时,庐山早已成为充满殖民伤痕、政治斡旋与文化混血的现代样板小镇,天然具备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情调。

斗转星移,如今的庐山之上,绿荫之间,仍是文艺腔调与烟火人间的交织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牯岭夜市。

在牯岭镇的街心公园,几位年轻歌手正在进行现场直播,周围是静静聆听的观众。最核心地段有一栋建筑格外引人注目——庐山书房·KULING。它仿佛悬浮于半山之间,透过宽大的落地玻璃窗,外望是连绵起伏的青山与变幻莫测的云海,宛如一幅山水画卷。

我看到一个名为“白云”的艺术装置,一团团地临窗而置,与窗外云海相映成趣。不少年轻人仿佛被某种召唤吸引,情不自禁地与它合影,以此证明自己确实来过庐山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庐山书房一角。宋江云 摄

与青山为伴、与白云为伍,这或许是全国为数不多将诗意具象化的书店。

由此可见,书店的价值从不在于货架与书籍的简单陈列,而在于空间设计与选书品位共同编织的精神场域。它早已超越传统书店的定义,成为当地重要的公共空间与美学地标。

天空放晴,庐山书房随手一拍就是一张绝美照片:有人端坐在沙发上看书,也有人点了一杯咖啡,静静发呆;还有人蹑手蹑脚地挑选文创产品……

抵达当日,我恰好遇见青年作家曾雅娴。此前早有耳闻,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作家,既能将文字化作思想交锋的战场,也能沉潜于五千年文化江河,创作出《中国好诗词:古诗词里的花事情未了》这样一部灵动优美的花草随笔,笔底功夫确实了得。

她很早便离开职场,专心写作谋生,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
为推广阅读,曾雅娴多年来一直担任基层阅读推广人,并因此受邀担任庐山书房的“主理人”——这是一个公益角色。只要时间允许,她都会从南昌专程赶来,举办讲座、阅读分享与书展等活动。

她说,庐山书房的主理人角色,区别于传统商业模式与其他书房主理人。因为庐山是一座文脉悠久的人文胜地景区,如何让书店在景区中成为自成一景的人文地标,成为每一位路过的旅人心中的“书房客厅”,是庐山书房应当坚持的硬核模式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青年作家曾雅娴。楚狂生 摄

今年暑假期间,她经常看见年轻背包客走进书店,对着书房的云朵装置咔嚓一通拍照;拍完照后却舍不得离开,干脆坐下来看会儿书,顺便看看山;还有一些小朋友一进书店,便指着那幅庐山瀑布的画,脱口而出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。

“见过这书房的每个人,就像是一枚书签,是这座山赠予我最珍贵的礼物。”曾雅娴说。

“每个民宿主人都可以成为一个IP”

作为公共文化空间,书店注定不是孤岛,而是连接个体与群体、过去与未来的思维枢纽。

经曾雅娴引荐,我结识了另一位庐山书房的主理人——王仕华。他身着粗布棉麻长袍,束着发髻,随身携带着一管尺八,兴致一来便吹奏出一首首鲜为人知的古曲,令人肃然起敬。他的穿着与庐山“仙境”氛围格外契合,仿佛牯岭镇中一位行走的NPC(游戏术语:非玩家角色)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庐山书房观景平台。宋江云 摄

王仕华也是一位民宿主,业内尊称他为“王哥”。他曾就职于国企,后毅然辞职,与妻子“丁姐”一同经营起位于庐山牯岭镇的民宿——玖居不舍。

这家民宿地理位置绝佳,坐落于如琴湖畔。

此地之神奇令人惊叹:方才还是琉璃世界,艳阳洒落,将水杉林染成金丝楠木般的色泽,湖面碎银跳跃;转瞬间,山脊线渗出白雾,雾浪翻过望江亭,顷刻间吞没了九曲桥的朱栏。

这般魔幻的景象源于庐山独特的地形。海拔1040米的湖盆宛如玉碗,当谷底暖湿气流沿剪刀峡攀升,遇高山冷空气便凝结成云。此时伸手,仿佛便可探入雾中。据地质学家所说,这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的U形谷,三面绝壁构成天然雾障,当水汽饱和度达到临界点,整座山谷便成了云朵的“孵化器”。

我曾目睹浓雾漫过白居易草堂遗址时,湖面已化作莫奈的调色盘。青雾与白雾在无形的湖风中交织缠绕,偶有柳枝如墨痕刺破混沌,转瞬又被吞没。

面对如此奇景,我们不禁惊呼,唯有王哥神色淡定,他取出尺八,即兴吹奏一曲,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聆听。

作为民宿主人,他们将“晨观烟岚,暮听琴箫”的诗意变为现实。然而,这份诗意背后,仍难逃脱经营中的种种烦扰:房租水电、装修改造、人员薪资,以及对房东突发变故的担忧。

这或许正是民宿经营者的生存悖论:他们精心打造诗意空间与避世幻象,为客人营造浪漫旅程,而自己却蹲在油污斑驳的厨房抢修爆裂的水管,踩着人字梯更换客厅灯泡……

这也揭示了一个真相:真正的造梦者,往往置身于“乌托邦”之外。

尽管现实如此,他们夫妇对庐山依旧满怀热情。每天与客人谈天说地,偶尔聊聊他们的“庐山恋”;妻子“丁姐”勤劳能干,买菜做饭、端菜洗碗、打扫房间,还把门口改造成了一座小花园;女儿则是一名西点师,在花园旁开了一家微型咖啡馆。

这样的生活场景已令人艳羡。正因如此,他们与客人长期互动,讲述庐山掌故,逐渐成为外界了解庐山生活方式的“第一站”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庐山夜色。

他经常在书店组织雅集活动,妻子弹奏古琴,他吹尺八、吟诵庐山诗词,借此传播庐山的文化与生活方式,也试图用最日常的生活感染客人。

不仅举办线下活动,他还经常通过线上直播讲述庐山故事,背景定格在如琴湖畔。

为何坚持传播庐山?原因很简单:将线上流量自然转化为私域流量。

每个民宿主人都可以成为一个IP。如何以庐山为文化场景,打造个人IP,已成为庐山许多年轻经营者的“标配”。

王仕华表示,他家的民宿在旅游平台上的订单仅占两成,大部分订单来自私域流量。

相比酒店高效、标准化的服务,民宿的核心优势在于与客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。客人不再只是消费者,而是与民宿主在互动中共情,建立起类似临时家人般的情感联系:吱呀作响的老楼梯、偶尔罢工的热水器、野蛮生长的野花……

这些在酒店管理中被视为短板的“瑕疵”,恰恰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真实与温度。

当然,庐山民宿与商铺传统的经营模式也正面临升级。

据当地媒体报道,依托庐山秀丽风光,牯岭镇民宿产业发展迅速。目前,全镇共有民宿299家,形成五大民宿集群。

今年1月以来,为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实施品质提升工程,当地政府还组织民宿业主前往民宿产业成熟的地区学习考察,并邀请国家级民宿评级专家实地指导。

如今,全国文旅行业竞争激烈,庐山也不例外。

“大庐山”正在形成

在聊天中,有位民宿业主说,他相信庐山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
我问他为何如此乐观,他表示,庐山经历过多次改革,而近年来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。

上世纪70年代后期,庐山逐步淡化其“会议山”的功能,重新回归到旅游度假的本质角色。1982年,国务院正式批准庐山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,此举将其纳入国家旅游发展体系,沉寂已久的庐山重获生机。1980年,《庐山恋》作为一部经典爱情电影,以爱国情怀和时代记忆引领风气之先,不仅突破了当时思想的桎梏,也推动了庐山旅游经济的起步。1996年12月,庐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进一步提升了全球影响力,旅游业也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
一位当地基层干部回忆说,申遗成功后,游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。从江西省到地方各级政府乘势而上,全面加强保护与治理,白鹿洞书院、美庐别墅等核心文化遗迹得到系统修缮与保护,庐山迎来了游客数量的持续攀升。

2010年,昌九城际铁路建成通车,庐山迈入“高铁时代”;2017年,环庐山公路网全面优化升级,彻底打通便捷抵达庐山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催生了旅游大众化与全域化的新浪潮。

自2020年起,以“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”为代表的新型文旅节庆不断涌现,当地巧妙地将电影、历史与周边山水融合,进一步扩大了庐山的影响力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第五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。

事实上,一个以庐山为核心的文旅圈正在逐步形成。

我注意到,庐山附近的乡村游客明显增多,随之而来的是乡村面貌的升级与转型。在庐山市星子镇三角垅村,我被眼前的色彩震撼了——全村每一面外墙都告别了单调的灰白,取而代之的是红、黄、蓝三原色组成的独特风格,营造出童话般的视觉效果,因此被网友称为“多巴胺乡村”,与周边绿油油的田野形成鲜明对比。

为何要将一个传统村落打造成如此后现代风格的艺术村?一位村干部坦言:“我们希望接住庐山的客流。”

为了从“大庐山”旅游板块中分一杯羹,当地邀请由艺术家组成的设计团队,打造出“方块猫艺术村”,既吸引游客目光,又丰富了乡村文旅业态。

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

星子镇方块猫艺术村。

不只是外貌的改变,三角垅村还积极组织各类活动,例如“村晚”就在网上获得热烈反响。

这充分说明,早年地方政府提出的“大庐山”发展格局,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,而最直接的推动力正是改革。

近年来,针对长期存在的管理积弊,九江启动了前所未有的管理体制改革。

据《新华每日电讯》统计,新中国成立以来,庐山共经历11轮改革。每一次改革,管理体制改革始终是核心议题。庐山风景名胜区原总面积为330.4平方公里,在历次改革中,其行政主体名称、管理范围和隶属关系多次调整,最多时形成了“一山六治”的复杂格局,涉及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、星子县、九江县、庐山区、庐山垦殖场和江西省庐山自然保护区等六个部门。

在这样的体制下,各自为政、恶性竞争、重复建设、标准不一等问题难以避免,甚至出现了“一路买票上山”“导游都不清楚门票价格”的尴尬局面。

2015年8月,江西省启动“撤县设市留局”的管理体制改革,撤销星子县,设立庐山市,将庐山风景名胜区基本纳入庐山市行政区划。但由于“市局分设”,未能彻底解决“两张皮”的管理问题。

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庐山文旅的发展。长期以来,庐山年进山游客人数始终徘徊在120万人次左右,远低于黄山(超300万)、张家界(超400万),甚至连云台山、三清山等后起之秀也已迎头赶上。

这种恶性循环使庐山赖以生存的“门票经济”面临挑战,常年财政收支失衡,导致景区投入严重不足,无力开发新项目,甚至有游客直言,庐山已从全国顶级景区滑落为“三流景区”。

显然,庐山到了必须改革的关键时刻。

为破解“一山多治”的困局,2020年,江西省推动庐山市与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实行“市局合一”改革。经过三年努力,山上山下逐步实现了财政统一、门票统一。

2022年,庐山通过资产确权整合山上的47家国企,组建成立庐山文旅控股集团。

作为肩负市场化改革重任的新国企,庐山文旅控股集团已在酒店投资运营、商业资产市场化、别墅提升改造、旅游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。

2023年,庐山启动新一轮改革,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,创新旅游经营管理机制,推动行政职能有序“下山”、市场机制加速“上山”。

本轮改革成效初显。据统计,2024年庐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约1700.75万至1860.46万人次,其中核心景区购票人数突破219万人次。

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庐山风景名胜区在全国景区中排名第八。数据显示,5月1日至5日,庐山市景区闸机客流量达89万人次,同比增长47.6%,创同期历史新高。今年7月,庐山核心景区闸机客流量达152.84万人次,同比增长24.01%。

上述数据表明,庐山未来可期——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爱上这座山。

海报设计:郑达咖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读懂城市|庐山之上,烟火人间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