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8月的上海“热辣滚烫”,8月的上海“书香满城”。2025上海书展暨“书香中国”上海周即将拉开大幕。
已经迈入第21个年头的上海书展,在延续往年丰富热闹的展销图书、文化讲座、名家签售、阅读推广活动的基础上,今年还着力打造“双主场+X+N”模式,推出上海展览中心和上海书城“双主场”,并将首次发放上海书展惠民优惠券,新设“旧书新知”全国邀请展,首次在户外开设“阅界夜市”。
诸多“首次”,旨在进一步提升主场地的服务空间和服务水平,为各类人群逛展提供便利和实惠,推动书展资源走出展馆,延伸至市民“家门口”。每一处改变,不仅是办展方式的持续优化,更是服务读者理念的迭代升级。
或许有人会问:在这个网购图书方便快捷、知识类短视频满天飞、AI教人“一分钟读完一本书”的时代,上海书展为什么魅力不减?为何还有那么多爱书人顶着烈日、挤过人群,奔赴一场书展?
答案无疑太多太多。有人出于对纸质书的偏好,认为其更有阅读“质感”;有人喜欢逛书展时,对一本书不期而遇的惊喜;有人喜欢书展现场营造的“沉浸式”阅读氛围,让自己重拾久违的专注力与深度阅读的乐趣;有人是为了遇见喜欢的作家,得到交流和签名的机会;有家长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……
但对于真正爱读书或逛过上海书展的人来说,答案或许并不重要,也很少有人去探究,因为20多年来,人们对阅读的热情和渴望就在那里,一座城市对于文化品格和品位的追求就在那里。
今年4月发布的《2024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》显示,市民热衷参加的线下公共阅读活动中,排名第一的就是以上海书展为代表的图书交易活动。调查还显示了两个有趣细节,一是上海未成年人偏爱纸质阅读,而老年人更青睐电子阅读;二是身处快节奏大都市、背负更多生活工作压力的青年群体中,超八成对自身阅读量评价偏低,阅读实际数量与自身期望存在差距。
可以说,每年如约而至的上海书展,在培养市民阅读兴趣、点燃城市阅读热情上,发挥了重要作用,没有“平替”。反过来,被书展浸润心田的市民,在阅读这件事上,不仅乐于接受新事物,还对自身高要求、高期待,这又成为推动上海书展持续优化、越办越好的动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的上海书展不仅声势浩大,更处处服务用心。友谊会堂门口新搭遮阳帐篷,为读者排队添一处凉荫;为70岁及以上老年人、3周岁以下儿童和残障人士设置关爱通道,设置母婴室……每一处暖心便民举措,无不将人文关怀拉满,也是对社会期待的温情回应。
每年书展期间,我们都能看到:满头白发的老人拎着满满一帆布袋“战利品”,孩子们坐在地板上专注地阅读一册绘本,青年男女将约会的地点定在书展XX馆……这些场景具象化诠释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名片、全上海乃至全国读书人的盛大聚会,上海书展的魅力和魔力。
经过20多年的发展,上海书展早已成为每年夏天市民心心念念的盛大节日,而在书展之外,在家庭、社区、城市书房、实体书店、公共图书馆,阅读无处不在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【社论】奔赴上海书展不需要理由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