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满:一庭栀子香

小满:一庭栀子香

hyde0223 2025-05-21 家装装饰 1 次浏览 0个评论

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,“四月中,小满者,物至于此。小得盈满。”气温升高,从软褥换上了草席,春季的痕迹已然消散了,夏日香花栀子登场。

古人是如何赠花、赏花、吃花的呢?

栀子花 视觉中国资料图

【赠花】

今年的小满在公历5月21日。花店往往以玫瑰为奇货,我倒觉得虽是个现代情侣之间互表爱意的小节,未尝不可关联传统花卉。栀子在这个时节本就是古人的“同心花”。南梁 · 刘令娴《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》:两叶虽为赠,交情永未因。同心何处恨,栀子最关人。栀子之发音也巧,知子,执子。后世有情人沿用栀子意向不少。

清平乐 其二 席上赠人

南宋 · 赵彦端

桃根桃叶。

一树芳相接。

春到江南三二月。

迷损东家蝴蝶。

殷勤踏取青阳。

风前花正低昂。

与我同心栀子,报君百结丁香。

因为人们的选育,在古时候就有了重瓣栀子花,如今说的重瓣花朵,唐宋人习惯称呼为“千叶”“重台”。南宋 · 释居简《千叶栀子花 》:“虽与馀香别,何曾别样开。一花分六出,千叶是重台。”川渝地区每年初夏,街边会有卖花人,一把一把的栀子可以带回家。水养栀子是有窍门的,南宋林洪《山家清事》中建议:“插栀子当削枝而槌破”,便于提供给花苞足够的水分。小时候会摘栀子塞小喷壶中,灌水喷洒,得到一份简易的夏日香水。宋人们也会把花放在水盆中。南宋 · 陈造《次韵杨宰汲泉浸栀子花 》:“想见雪肤陪独夜,世间无比长官清。”瓦罂之中,栀子花浸以清寒的泉水,很是清凉了。

采摘 视觉中国资料图

浸泡

【吃花】

芬芳的栀子花既赏也吃。

湖南、江西、金衢、云南等地把栀子花当成一种菜蔬享用,饮食存古。因为在宋代就有吃栀子花的记录了。

宋代《山家清供》里林洪记载以前拜访刘漫塘,中午留下来小酌一杯,下酒的这道菜清芳可爱。询问方知,原来是栀子花做的。其做法:“采大者,以汤灼过,少干,用甘草和稀面拖油煎之,名薝卜煎。”宋元时期《寿亲养老新书》中有“薝蔔鮓”:“薝蔔花即栀子也,採嫩花酿作鲊,极香美。”鲊是一种用米粉、面粉等加盐和其他作料拌制的切碎的菜,可以贮存。明代还用来做蜜饯类,《农政全书》:大朵重台者梅酱糖蜜制之可作羹果。清代《调鼎集》中总结经验:油炸、腌制、蜜饯具备。现代则常做炒菜。品尝以花入馔的滋味,体会宋人说的“清和之风”。

徐熙《写生栀子》即单瓣栀子花

【赏花】

栀子花从前曾叫做薝蔔、薝卜,中唐卢纶《送静居法师》的诗中有“薝卜名花飘不断,醍醐法味洒何浓”之语。 白居易在唐抚州景云寺故律大德上宏和尚石塔碑铭写:佛灭度后,薝卜香衰。因花朵洁白芳香,为佛教门徒所喜爱。现代潮州还保留此名称。古时栀子有多种,山栀子与水栀子这一对名称上是呼应的。两者之间或有区别,结的果实有做药用,有做染料。现在区分果实时还保留“水栀子”的叫法,一如宋代。宋词人朱淑真《水栀子》:“玉质自然无暑意,更宜移就月中看”。月下赏栀子,白色皎然。如今栀子花中有一类名叫白蟾,每次看见这花名总想起李白的月亮:玉蟾离海上,白露湿花时。

广东地区有一名“水横枝”,耳朵听了也觉得凉快。鲁迅先生在《朝花夕拾》小引中写道:“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,夕阳从西窗射入,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。书桌上的一盆 ‘水横枝’,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:就是一段树,只要浸在水中,枝叶便青葱得可爱。看看绿叶,编编旧稿,总算也在做一点事。”

单瓣的栀子是六片花瓣,这在古人看来有那么些与众不同,“凡草木花五出而薝蔔六出”,这倒与雪花有了相似点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十国徐熙《写生栀子》即单瓣栀子花。

栀子花花篮 作者供图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小满:一庭栀子香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