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望星河深处,唤醒文物记忆——读《发现武王墩》

回望星河深处,唤醒文物记忆——读《发现武王墩》

hyde0223 2025-05-15 装修图样 2 次浏览 0个评论

当“天问”探测器飞向火星,“嫦娥”月球车漫步月背,中国航天的足迹正不断延伸至宇宙深处。与此同时,在安徽淮南的田野间,考古工作者手中的洛阳铲正轻轻叩开武王墩的千年封土,解读这部镌刻在黄土中的文明“地书”。今天,我们为何仍要将目光投向安徽淮南三和镇徐洼村的那座古老土墩?

回望星河深处,唤醒文物记忆——读《发现武王墩》

铜钫 图片中文物出自武王敦墓

回望星河深处,唤醒文物记忆——读《发现武王墩》

踞坐乐师俑身 图片中文物出自武王敦墓

回望星河深处,唤醒文物记忆——读《发现武王墩》

东1室出土的“八簋”之一  图片中文物出自武王敦墓

回望星河深处,唤醒文物记忆——读《发现武王墩》

东1室出土的“九鼎”之一 图片中文物出自武王敦墓

回望星河深处,唤醒文物记忆——读《发现武王墩》

《发现武王墩》 王珏 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

这座看似寻常的土丘,实则隐藏着两千多年前的文明密码。北依舜耕山,西望楚都寿春城遗址,武王墩绝非简单的土堆。最新考古发现证实,这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、结构最复杂的楚国高等级墓葬。

《发现武王墩》一书为我们揭开了这座古墓的神秘面纱。当考古工作者移开四层墓盖板,一个精心设计的九格椁室赫然呈现,形似逆时针旋转的银河。这种精妙的建筑构思,不仅展现了楚人对天地宇宙的独特认知,更折射出中华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。

在武王墩周边的数百公里范围内沉淀着贾湖文化、双墩文化、大汶口文化、凌家滩文化、良渚文化、龙山文化等众多文明。武王墩就像一面棱镜,将满天星斗般的中华文明光芒汇聚成一道清晰的历史光谱,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文明演进的珍贵切片,也让我们可以从中感知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。

文明交融: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

武王墩所在的江淮大地,位于“胡焕庸线”东侧这一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,为中华文明孕育出天然的向心结构提供了重要条件。

这片土地见证了一个伟大文明的凝聚历程。西周初年,周成王将熊绎分封于荆山之地。楚人先祖从蛮荒山林中崛起,历经数百年发展,终在春秋时期跻身霸主之列,至战国更成为“七雄”之一。公元前256年,楚考烈王灭鲁。

武王墩出土的“九鼎八簋”礼器组合与成套编钟、编磬等铜礼乐器,正是当时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。墓中发现并采集的100多句、近千个文字,均属古代汉字系统,生动诠释了礼乐文明在战国晚期楚地的深远影响。

《发现武王墩》揭示了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重要现象。战国后期,楚文化呈现出“西北守势、东南攻势”的扩张态势。这一过程表现为东南地区吴越文化的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逐渐消失,被具有典型楚文化特征的竖穴土坑墓所取代;同时,楚式棺椁取代了独木棺,随葬品也从原始瓷、印纹硬陶转变为楚文化特征的陶器、仿铜陶礼器、人俑和漆木器等。这一系列变化清晰地展现了楚文化的扩张与文化更迭过程。

这种文化融合现象,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。正是这种超越地域、血缘的文明向心力,将多元文化元素有机整合,最终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。武王墩的考古发现,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注脚。

物载春秋:楚国盛世的立体画卷

《发现武王墩》以一座规模恢宏、内涵丰富的战国楚墓为研究对象,通过介绍其精湛的营建工艺与丰富的随葬品,生动再现了楚国鼎盛时期的经济文化面貌。

墓中出土的青铜器、玉器、陶器、漆木器等随葬品,堪称一部立体的楚国百科全书。其中一件大鼎尤为引人注目,其口径经初步测量达88.5~88.7厘米,这一规格甚至超越了李三孤堆大墓出土的铸客大鼎,充分彰显了墓主人显赫的身份地位。

该墓葬形制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标本。通过对棺椁的材质鉴定、结构分析以及装饰图案的解读,可以深入探讨楚国棺椁制度的演变过程、文化内涵及其所反映的宇宙观、生死观等。

发掘资料揭示了楚国丧葬习俗、社会等级、礼乐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信息,为研究古人生活起居、祭祀礼仪、科技水平和宫廷职官设置提供了珍贵素材。同时,通过对各类生产工具、生活用具及工艺品的考察,可以深入了解楚国农业、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椁盖板上的“南集府”“北乐府”墨书文字,与李三孤堆大墓出土铜器铭文中的“六室”“少府”“太府”等记载相互印证,揭示了为楚国宫廷服务的专门机构设置,为研究晚期楚国官僚体系的构成与运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。其中以俑代人的葬俗变革,既体现人道精神的进步,也开创汉代俑葬制度的先河。

作为楚国最后的都城,寿春城的规划智慧在武王墩墓葬布局中得到折射。墓葬与城址的空间关系,为理解楚国晚期的都城建制、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独特视角,展现出楚人在城市规划和军事防御方面的卓越智慧。这座大墓犹如一颗时间胶囊,封存着楚国文明最后的辉煌。

谜底揭晓:考古实证的学术突破

书中讲述了武王墩墓的发掘价值,解开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历史谜团。其中最具突破性的,是确定墓主人的显赫身份——考古学家在楚王酓前簠上发现的“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”十二字铭文,与墓葬规模、结构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,最终确认这正是《史记·楚世家》记载的楚考烈王之陵寝。

这位战国末期的传奇君主,本名熊元,乃楚顷襄王之子。其生平颇具戏剧性,早年他作为人质羁留秦国,后在春申君黄歇协助下成功返楚继位,成为楚国第39任国君。在历史舞台上,他与廉颇、毛遂、信陵君等风云人物共同演绎出“毛遂自荐”“歃血为盟”等流传千古的典故。楚考烈王以“灭鲁、救赵、抗秦、强楚”的政绩名垂青史,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。

武王墩的发掘破解了诸多考古悬案,如首次完整揭示了楚国王级墓葬的九室椁制结构,确认了长期存疑的“花石器”实为椁室壁挂;椁室的9室呈“亚”字形对称分布,是高等级墓葬的一种代表性椁室形制;出土的U形木柄铁锸,其形制与武梁祠汉画像中大禹治水工具高度相似,为研究当地禹会村与古籍所载“禹会诸侯于涂山”的历史关联提供了新线索。

在墓葬营建技术方面,武王墩展现了楚人高超的工艺水平。其棺椁虽体量庞大,却结构精巧,多重木墙和盖板之间紧密扣合,榫卯相连。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楚文化研究的空白,更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提供了实物佐证。

古今对话: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

《发现武王墩》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表达方式,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楚国文明的窗口。这部著作通过对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的系统研究,赋予这些珍贵文物新的学术生命。

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既坚守唯物史观的学术根基,又创新性地采用“学术的新闻表达”。在文物视野下,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,并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,进行科学系统解码,唤醒文物的“记忆”,为我们营造了楚国晚期社会生活的一个立体“原境”。

营造“原境”的过程,让《发现武王墩》充满文化张力。徐良高、宫希成、张治国、张闻捷、易俊龙、路国权、李凤翔等7位武王墩一线考古专家深入发掘现场,生动诠释了“雄楚”的内涵。主编王珏及考古团队的专业背景涵盖考古学、人类学、历史学、社会学、新闻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,致力于挖掘文物、遗产和文献信息的深层价值与意义。

《发现武王墩》的价值不仅限于学术领域。作为一部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作品,它通过“迄今发掘规模最大的楚国王级墓葬”这一独特视角,既提升了公众的历史认知,又为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。可以说,该书不仅对学术普及有着重要的贡献,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。

当我们在武王墩的考古发现中回望楚国八百年兴衰,思考的不仅是过去,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将留下怎样的文明印记。这或许就是《发现武王墩》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启示:在传承中创新,在回望中前行,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回望星河深处,唤醒文物记忆——读《发现武王墩》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